阳澄湖20年成长路
小小一只蟹,成本10元。凭借天然的水域资源,不断挖掘历史文化,包装、宣传、乃至走出去吆喝,其身价飞涨到数十甚至数百元。从自然养殖,到人工围网试点;从无序竞争,到品牌整合;从单一的卖螃蟹,到如今延伸的螃蟹经济……阳澄湖大闸蟹的成长之路令外界叹服。
1992年前:阳澄有蟹初长成
上世纪80年代的阳澄湖,水草茂盛、湖水清澈见底,纯天然的湖水里,甲鱼、河虾、甲鱼等水族居民们在里面快乐地生长,渔民们享受着上天的馈赠。
巴渔村村民王大孟回忆,1988年,一个外地老板来阳澄湖“探宝”。花10万元建了个非常长的“地龙网”,从阳澄湖东岸湖底一直通到西岸湖底,“一晚就捞上来8吨鳗鱼,3天就回了本”。
这种“竭泽而渔”的做法让还没有经济头脑的村民们开了眼,而湖中大量的螃蟹开始成为村民致富的工具。政府办的水产公司以每公斤4元的价格收购,渔民如果捕到100公斤以上,就能以每公斤30元的市场价卖掉,100公斤就能净赚2600元,产品再销往上海等地,颇受欢迎。
1992~2000年:蟹王“登基”
1992年,阳澄湖东湖及昆山巴城镇几个居民以合股形式第一个“吃螃蟹”,首先试点围养了2000亩水域,投放了8000头蟹苗,当年产值是50公斤/亩。
更多村民看到了“钱”景,纷纷加入到养蟹大军。政府部门以120元/亩水面承包,截止到2000年,18万亩的水面有14万亩被围养占据,最大的养殖户围养3000亩,100~200亩的最多,产品远销新加坡、日本等地,名气逐步打响。
据资料统计,在1998年到2000年,一般渔民年收入就能达到10万元,大闸蟹最高卖到每公斤400元,奠定了其蟹王之王的地位。
2000~2002年:蟹族的“宏观调控”
“当时航拍阳澄湖水面,就像一张硕大的蜘蛛网把湖面罩住了。”阳澄湖渔政站第四分站站长张林根介绍,因为围网面积疯长,从前清澈的阳澄湖水变浑浊了,水草没了,大闸蟹的口味不如以前了,湖面的船多了……再这样下去,阳澄湖肯定毁了”。
2000年,苏州市政府出台了《关于阳澄湖网围养殖整治的实施意见》、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阳澄湖涉渔活动管理的通告》,整治网围230只,清理非法笼梢685条,查处非法渔业设施14处,强行拆除非法私放网围1起。当地政府规定每户围网不超过30亩,超出部分以每亩100元补偿,同时给予每家1500元人工开支费用,当时一举将围网面积压缩到10万亩左右,有效地保护了阳澄湖渔业资源的生态环境。
为防止阳澄湖水域周边养殖户多头管理带来的竞争无序,2002年,苏州成立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,对其经营给予指导配合,同时苏州渔政管理站对其辖区阳澄湖水域实施垂直管理,阳澄湖大闸蟹迈向新的发展起点。
2002~2007年:又好又快地发展
养殖面积减少了,唯有从养殖技术上作文章。
有了统一部署的管理和指导机构,阳澄湖开始有步骤地大踏步前行。从不断的挖掘历史文化典故包装,到对会员单位、渔民实施科技养蟹培训、质量监控,阳澄湖周边养殖户大兴蟹业,沙家浜、巴城、唯亭等周边乡镇螃蟹节争相举办,交易市场、蟹庄、度假村等也不断涌现,10年来吸引了近千万中外游客前来品蟹。
有人认为阳澄湖大闸蟹名声是“吆喝”出来的,这点从螃蟹经纪人的阵容上可见一斑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会长杨维龙介绍,每年9月份,协会都会辗转全国各地城市“吆喝”阳澄湖大闸蟹,而目前当地有200家左右的中大型螃蟹经营公司在全国撒网,供货大型酒店、专卖店和超市,“现在想让人不知道阳澄湖大闸蟹都难”。 |